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学习笔记(一)
0 概述
0.1 为什么要学模拟电子技术
0.1.1 电子设备的发展,基于电子技术的发展
0.1.2 电子技术的发展,关键在于元器件的发展
- 爱迪生效应:爱迪生灯泡碳丝旁的金属片,在未直接接触且有电压的情况下,通电。
- 弗莱明1904年,做出第一支电子管,标志进入电子时代。
- 德弗雷斯特1906年,在二极管的灯丝与极管之间,加了一个舢板,第一个真空三极管(电子三极管)诞生,电子工业真正的诞生起点。
- 1939年,ABC电子(管)计算机。
- 1946年,ENIAC。
-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晶体管,里程碑。
- 1947年,肖克利、巴丁、布莱顿,做出第一个点接触型晶体管(基于半导体材料),固体电子技术时代开启。
- 1948年,肖克利提出三明治结构的三极管。
- 1950年,第一支PN结型晶体管,被正式发明。
- 1951年,第一个场效应管,被发明。
0.1.3 重点学习内容
- 二极管。
- 晶体三极管。
- 场效应管。
0.1.4 半导体材料的集成化
1958年,仙童公司与德州仪器,发明集成电路,开创微电子学时代。
0.1.5 掌握原则与思想,触类旁通
- 基本器件。
- 基本原理。
- 基本概念。
- 基本思想。
0.2 模拟电子技术学什么
0.3 模拟电子技术怎么学
- 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晰。
- 基本电路要熟练掌握。
- 多练习,多实践。
1 常用半导体器件
1.1 半导体基础知识
1.1.0 元器件概述
-
二极管
- 单向导电性。
- 导电时,两端压降变化很小。
- 加方向电压时,有很小很小的电流(微安级)。
- 此电流对温度敏感,温度上升,电流加大。
-
晶体三极管
- 放大作用:G 处可变电阻,调节 E 处电流,F 处大电压电流为 E 的倍数。
- 开关作用。
- G 处可变电阻不断减小,E 处电流不断加大,与F 处电流不成倍数时,C 与 D 之间的电压,趋向于0。
- A 处电压电流特别大的时候,C 与 D 之间相当于闭合。
- A 处电压反向,C 与 D 之间相当于断开。
-
场效应管
- 放大作用,开关作用,可变电阻作用
- D 处没有大电压的情况下:
- G 与 S 之间架电压,D 与 S 之间有个电阻,GS 的电压与 DS 的电阻成反比。
- DS 表现为受 GS 电压控制的电阻值。
- GS 电压不变,D 处加高点位,DS 间的电流随 D 的电压增加而变大。D 处电压到达一定程度后,DS 间电流不在变化,达到恒流。
- 达到恒流时,DS 间的电流,只受 GS 的电压控制。DS 电流对 GS 电压的放大。
- D 处没有大电压的情况下:
- 放大作用,开关作用,可变电阻作用
1.1.1 本征半导体
-
半导体:电阻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。
-
本征半导体:纯净的具有晶体结构的半导体。
-
本征激发:在热运动的情况下,产生自由电子与空穴对。
-
本征半导体的载流子(运载电流的粒子):
- 自由电子。
- 空穴(价电子的相对移动)。
-
复合:自由电子重新填补空穴。
-
本征半导体导电能力与其载流子浓度正相关。
-
载流子的浓度:
- 动态平衡:
- 温度升高,载流子浓度升高。
- 温度不变后,本征激发与复合的速度逐渐走向一致,达到动态平衡,载流子浓度不再变化。
- 影响因素:温度
- 本征激发与温度正相关。
- 复合速度与载流子浓度正相关。
- 动态平衡:
1.1.2 杂质半导体
-
概念:对本征半导体少量(少量不改变原有晶体结构)掺杂,人为提高载流子浓度。
-
N(Negative)型半导体:掺入磷(P)元素(5价元素),因为磷元素带来了一个自由电子。
- 自由电子数量大于空穴数量。
- 自由电子为多数载流子,简称多子。
- 空穴为少数载流子,简称少子。
- 整体仍然为电中性:
- 磷原子(施主原子)失去一个自由电子,变成磷离子,带正电。
- 每多一个带负电的自由电子,就多一个带正电的磷离子。
- 温度:
- 对多数载流子影响很小
- 温度实际影响的是本征激发,几乎恒量,而掺杂后的自由电子数量大大增加
- 对少数载流子影响很大。
- 对多数载流子影响很小
- 如果一个器件,受温度影响小,那么其必然以多数载流子导电,反之亦然。
- 如果一个器件,受温度影响大,那么其必然以少数载流子导电,反之亦然。
-
P(Positive)型半导体:掺入硼元素(3价元素),因为硼元素带来了一个空穴(少一个电子)。
- 空穴数量大于自由电子数量。
- 空穴为多数载流子,简称多子。
- 自由电子少数载流子,简称少子。
- 其余特性与N(Negative)型半导体类似。
-
杂质半导体大大提高了本征半导体导电性能。
1.1.3 PN结
- 扩散运动:
- 浓度差导致扩散运动。
- N区自由电子向 P 区移动。
- P区空穴向N区移动。
- 相互复合达到电中和。
- PN结:
- N区与P区的中间结合部分,复合发生最多,载流子几乎消耗殆尽。
- 靠近N区只剩下磷离子(带正电),靠近P区只剩下硼离子(带负电),形成了一个离子层(磷离子与硼离子无法移动)。
- 离子层部分形成了一个空间电荷区,也叫耗尽区,耗尽层。
- 正负离子形成电场,叫内电场,电场方向为N指向P。
- 正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方向规定为电场的方向。
- 也就是说,P区的空穴带正电,要往右边N区扩散,受到内电场向左的排斥力,也可以受到理解为暴露的带正电磷离子的排斥力。
- 也就是说,N区的空穴带负电,要往左边N区扩散,受到内电场向右的排斥力,也可以受到理解为暴露的带负电硼离子的排斥力
- 因此,中间部分也称为阻挡层,阻止扩散运动。
- 也叫势垒(电势堤坝)。
- 有电场就有电压,中间部分的电压被称为势垒电压(硅管0.7V)。
- 依然存在少量扩散运动。
- 漂移运动:
- 两边依然有少子存在。
- 空间电荷区对少子是吸引力。
- 无外界影响的情况下,扩散运动与漂移运动形成动态平衡。
- 温度主要影响少子而不是多子,因此温度升高,漂移运动加剧,扩散运动几乎不受影响,势垒电压减小。
- 两边掺杂浓度相同,对称结;不同,不对称结。
- 掺杂浓度越高,PN结越薄(到达需要电场所需面积小)。PN结宽度与掺杂浓度负相关。
1.1.4 PN结的单向导电性
-
外加正向电压(从P到N)——正向偏置(正偏)
-
理解核心:
- 耗尽区的大量复合,没有让自由电子与空穴直接消失。
- 复合只是结合到一起,形成电中性。
- 耗尽层的本质是多子电中性,使得带电离子暴露出来。
- 扩散运动与复合一直都在发生,只是达到动态平衡。
- 即扩散运动的速度,与复合速度一致。
-
与内电场方向相反,削弱内电场 / 增强多子,PN结变薄。
- PN结变薄:
- 理解1:
- 外加正向电压,多子获得向内的推力 / 能量。
- 两边的多子向中间(对面)扩散。
- 扩散运动加剧,强于复合(比之前强,最终达到新的动态平衡)。
- 多子与离子结合变多。
- 暴露的带电粒子减少。
- 离子层 / 耗尽层变薄。
- 理解2:
- 内电场力 / 势垒减弱。
- 耗尽层对多子的排斥力减弱。
- 两边的多子向中间(对面)扩散。
- 扩散运动加剧,强于复合(比之前强,最终达到新的动态平衡)。
- 多子与离子结合变多。
- 暴露的带电离子减少。
- 离子层 / 耗尽层变薄。
- 理解1:
- PN结变薄:
-
势垒降低,扩散运动恢复,导电。
-
死区,加少量电压,未超过势垒电压,电流几乎不变化。
-
到达某一程度后,电流急剧上升,指数级上升。
- U:PN结外加电压。
- Ut:温度当量的常数。
- K:玻耳兹曼常数。
- T:绝对温度。
- Q:电量。
- Ut实际上代表温度对结电流的影响。
- 室温下(300K):Ut = 26mV。
- Is:反向饱和电流(很小,微安级,由漂移运动形成)。
- 指数关系,减一可以忽略。
-
- 外加反向电压(从N到P)
- 与内电场方向相同,增强内电场,PN结变厚。
- PN结变厚:
- 理解1:
- 外加反向电压,多子获得向外的拉力 / 能量。
- 两边的多子向两边扩散。
- 多子与离子结合变少。
- 暴露的带电离子变多。
- 离子层 / 耗尽层变厚。
- 理解2:
- 内电场力 / 势垒增强。
- 耗尽层对多子的排斥力增强。
- 两边的多子向两边扩散。
- 多子与离子结合变少。
- 暴露的带电离子变多。
- 离子层 / 耗尽层变厚。
- 理解1:
- PN结变厚:
- 势垒增高,近乎不导电,电流几乎为0。
- 与内电场方向相同,增强内电场,PN结变厚。
- 漂移运动产生很小的反向饱和电流,刚开始,反向电压增大,反向饱和电流增大,反向电压达到一定程度后,反向饱和电流不变(少数载流子有限)。
- 反向饱和电流,与少数载流子浓度正相关,因此受温度影响。
1.1.5 PN结的伏安特性
-
非线性电阻。
-
正向特性:
- 死区电压。
- 导通之后,压降几乎不变。
-
反向特性:
- 反向饱和电流(与温度相关)。
- 反向击穿:
- 齐纳击穿:(掺杂浓度高的时候)
- 掺杂浓度高的时候,空间电荷区小(PN结薄),外加反向电压大,空间电荷区内部场上升快,场强达到一定程度后,直接把价电子拉出来,变成自由电子(量子力学的隧穿哈哈🤣)。
- 击穿电压低。
- 温度越高,所需击穿电压越低(自由电子能量高)。
- 雪崩击穿:(掺杂浓度低的时候)
- 掺杂浓度低的时候,空间电荷区大(PN结厚),外加反向电压大,空间电荷区内部场强大,自由电子在空间电荷区被加速,撞击到价电子,把价电子撞成自由电子,越来越多,形成雪崩击穿。
- 击穿电压大。
- 温度升高,热运动加强,二次击穿,即热击穿。
- 温度越高,所需击穿电压越高(晶体震动幅度大,撞击概率大,加速距离短)。
- 雪崩击穿可恢复,热击穿不可恢复(正反馈过程)。
- 齐纳击穿:(掺杂浓度高的时候)
-
限流电阻:保证二极管两端电压不过高。
1.1.6 PN结的电容效应
-
电容:一个元器件储存电荷的能力。当一个元器件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,它储存电荷的变化量。
-
势垒电容(非线性):外加反向电压增大的时候,提高势垒,PN结变厚,空间电荷区电荷变多。
-
扩散电容(非平衡少子与电压之间的关系):外加正向电压增大的时候,PN结变薄,扩散运动增强,电荷浓度增大。
1.2 半导体二极管
1.2.1 常见结构及符号
1.2.2 伏安特性
- 与PN结的区别:
- 体电阻的存在,使得相同电压下,电流比PN结小(电阻大一点)。
- 反向饱和电流大一点,封装后表面有一定的泄漏电流。
- 其他都一样。
-
虚线表示温度的影响:
- 温度升高:
- 正向特性中,相同电压下获得了更大的电流,相同电流所需导通电压更小(温度上升加剧热运动)。温度升高1度(室温),正向压降减小2-2.5mV。
- 反向特性中,反向饱和电流加大。温度升高10度(室温),反向饱和电流加大一倍。
- 温度下降,与上述内容相反。
- 温度升高:
-
折线化等效电路(直流情况下)
-
等效电路:
- 用线性元件表现非线性元件,一定条件下,估算结果接近。
- 一定条件下,外特性等效(电压与输出关系等效)。
- 物理原理等效。
- 伏安特性折线化。
-
图a
- 理想情况,严格遵循单向导电性。
- 导通压降为0。
- 无反向电流。
-
图b
- 有开通电压,补偿压降。
- 导通压降近似于不变。
- 电流变化很大的情况下,电压变化非常小。
-
判断二极管是否导通:先假设截止。
-
1.2.3 主要参数
-
二极管的主要参数:
- 最大整流电流:
- 二极管长期工作所能通过的正向平均电流的最大值。
- 二极管的工作电流值。
- 最高反向工作电压:能承受的最大反偏电压。
- 反向电流:越小表示反向截止效果越好。
- 最高工作频率 / 上限频率:
- 给二极管加上交流信号时,工作频率无法一直上升,因为二极管有结电容。
- 频率低时,结电容可以忽略,容抗非常高,可以当作断路。
- 频率不断上升,容抗逐渐下降,足够高时,单向导电被破坏。
- 最大整流电流:
1.2.4 应用
-
线性等效法举例。
-
二极管是非线性电阻(动态电阻),用图解法分析非线性元件。
-
二极管的电流变化,是因为其两端电压变化,变化很小,图解法与等效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,估算时可忽略。
-
二极管应用举例
- 整流:交流电变成直流电。
- 检波:还原调制信号。
1.2.5 二极管电路的小交流信号分析
- ui:正弦交流信号。
- uI:交直流混合的瞬时信号。
- UI:直流信号。
- Ui:ui(正弦交流信号)的有效值。
- Ui·:ui(正弦交流信号)的向量。
-
等效情况下,小交流的电压能引起多大的电流。
-
无法用直流电阻表征二极管(可变电阻)。
-
交流电压变化范围,对应着电流的变化范围。
-
电流的变化范围,为一小段曲线,近似于一小段直线。
-
电压电流比值,相当于近似的小段直线的斜率,即过曲线某一点的切线斜率。
-
电阻为斜率的倒数。
-
二极管电阻(动态电阻)rd,与静态电流ID相关,与温度UT相关。
-
与静态电流ID相关,因为所有交流电压围绕静态(工作)点变化。
-
静态(工作)点不同,斜率变化,动态电阻不同,相同的电压下,电流不同。
-
同一个二极管,工作在不同的直流情况下,相同的小交流信号,输出的交流电流截然不同。
-
因此,分析二极管交流的响应,必须分两步:
- 必须先明确二极管是工作在怎样的直流环境下,因为此直流决定后面的交流的变化,决定了交流的响应。
- 分析交流电路。
-
二极管的微变等效:
- 直流电不同,交流等效电阻(rd)不同,分析直流求出静态工作的电流(ID)。即确定静态工作点。
- 通过静态工作点,得出二极管的等效电阻(rd)。用等效电阻(rd)取代二极管,再用纯交流分析。
-
先设交流电压为0,得出静态工作点。
-
等效电阻(rd)取代二极管后,加上交流电源。
-
相当于移动坐标系,代价为消除直流。
-
将计算出的交流电流(脚标小写)与直流电流相加。
- 思想:
- 先不考虑交流,找到静态工作点Q。
- 然后去掉直流,加入交流,把二极管等效为电阻,求交流的值。
- 二者合并。
1.2.6 稳压二极管
-
反向击穿后,在很大的电流范围内,输出电压变化非常小,近似不变,可以稳压。
-
反向击穿,二极管不一定损坏。热击穿一定损坏。
-
稳压二极管:工作在击穿状态下的二极管。
- 能通过较大电流。
- 散热好。
-
正向也可以稳压,但是电压值比较单一,反向可以通过调节浓度,得到不同的电压,因此使用反向稳压。
-
伏安特性:
- 普通二极管的伏安特性。
- 最小稳定电流值(反向击穿的临界值).
-
参数:
- 稳定电压。
- 最小稳定电流。
- 温度系数:不固定,表示温度每变化一度,稳压值的变化量
- 如果稳定电压<4V,温度系数为负(温度越高,稳定电压越低)——齐纳击穿
- 如果稳定电压>7V,温度系数为正(温度越高,稳定电压越高)——雪崩击穿
-
稳压原理
- 电源直接加二极管,不可行。
- 必须加一个限流电阻。
- 电压上升,二极管电压上升,二极管电压上升一点点,电流上升很多。
- 电流上升很多,电阻抵消了电源电压的上升。
-
举例
- 先假设稳压二极管截止,看电压判断其是否击穿。
-
应用
- 整流。
- 检波。
- 小信号处理。
- 稳压。
1.2.17 其他二极管
1.3 双极型晶体管
1.3.1 结构与类型
- 三明治结构:
- 三个区域:
- 发射区:发射载流子。
- N。
- 区域小。
- 掺杂浓度很高。
- 基区:控制区域。
- P。
- 非常薄。
- 掺杂浓度比较低。
- 集电区:收集载流子。
- N。
- 区域大。
- 掺杂浓度低。
- 发射区:发射载流子。
- 两个PN结(P与N接触的地方):
- 发射结(靠近发射区)。
- 集电结(靠近集电区)。
- 三个电极:
- 发射极。
- 基极。
- 集电极。
- 三个区域:
- 箭头方向,区分PNP与NPN。箭头方向代表PN方向,也为发射结导通方向。
1.3.2 特性简介
- 发射极、基极、集电极。
- 三明治结构、三个区域、两个PN结。
- 发射结。
- 集电结。
- 放大作用:某种状态下,Ic(集电极电流)= n * Ib(基极电流)。
- 开关作用:
- 截止状态,C(集电极)与E(发射极)之间类似断开。
- 饱和状态,C(集电极)与E(发射极)之间导通。
- 三极管的三个状态:
- 截止状态。
- 放大状态。
- 饱和状态。
1.3.3 电流放大作用
- 一定条件下,才可以放大。
- 放大的前提是不失真。
- 本质是对能量的重新控制。
1.3.4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
-
基本结构
- Rb不能没有,Rb是限流电阻。
- 正偏与反偏(偏指偏置)
- 正偏:给PN结上加了能够使其正向导通的电压。
- 反偏:给PN结上加了能够使其截止的电压。
- 放大电流的能量来源于VCC。
-
晶体管内部载流子运动与外部电流
-
三极管置于放大电路中。
-
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反偏。
-
发射过来的自由电子,通过基区,向集电结扩散。
-
自由电子在基区中复合。
-
集电结反偏,收集从发射区扩散过来的自由电子。
-
-
基本共射放大电路:(NPN型)
-
发射结正偏:
- 发射区与基区的多子,进行扩散运动。
- 发射区自由电子(多子)向基区扩散。(很大)——Ien
- 基区的空穴,向发射区扩散。(很小,可以忽略)——Iep
- 电流速度与正向电压正相关。Ie (发射极电流)= Ien + Iep
-
基区:
- 发射区自由电子,经过基区,继续向集电区扩散。
- 基区发生复合。(少,因为基区薄且掺杂浓度低,自由电子多)
- 基区的厚度,与掺杂浓度,决定了复合的比例。(基极不断产生空穴,逐步达到动态平衡,扩散速度不变的情况下)
- Icn 与 Ibn 近似成比例。基区越薄,发射区的掺杂浓度 比上 基区的掺杂浓度越高,比例越大。(越薄、浓度越低,复合越少)
-
集电结反偏:
-
收集从发射区扩散来的自由电子。
-
自身的少子的漂移运动。(Icbo,很小,集电结的反向饱和电流)
-
参考 -
-
电流放大系数
1.3.5 BJT共射特性曲线
-
输入特性
- Uce为常数。
- Uce越小,曲线越往左。
- Uce越大,曲线越往右。
- Uce > 1V,曲线几乎不动。
- 基极电流(Ib)受发射结电压(Ube)控制。
参考 -
输出特性
- Ib = 0,穿透电流(Iceo),越小越好,越小截止区截止的越干净。
- 放大区(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反偏)。
- 截止区(发射结反偏,集电结反偏)。
- 饱和区(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正偏)。
参考- NPN晶体管的输出特性
- NPN晶体管的放大、饱和和截至状态(讲解非常清晰)
1.3.6 主要参数与温度影响
- 与PN结相同:
- 温度升高1度,正向压降降低2-2.5毫伏。
- 温度升高10度,反向饱和电流提升一倍。
- 穿透电流受温度影响(正相关)。
- 放大倍数受温度影响(正相关)。
1.3.7 光电三极管
1.3.8 用BJT构造基本共射放大电路
- Rb:给偏置。
- Rc:给偏置,电流转化为电压。
- Vcc:提供能量。
- ui:提供控制。
- 三极管:核心。
1.3.9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分析
-
思想与二极管小交流信号的分析相同。
-
先不管交流,分析直流单独作用的情况。
-
动态信号置0,整个通路叫做直流通路。
-
含有非线性电阻的非线性电路的求法:图解法。
- 非线性元件本身的伏安特性。
- 外部的工作特性。
- 两个曲线的交点,即为静态工作点。
-
输入特性曲线上的静态工作点。
-
输出特性曲线上的静态工作点。
-
加入交流。
1.3.10 基本共基放大电路
把自己作为设计者,用设计的思路去思考与学习;而不是以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角度,用分析的思路去分析学习。——郑益慧【我想代码也是如此 ——崔叉叉】
- 共射(共用发射极):
- 输入:基极。
- 输出: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。
- 共基(共用基极):
- 输入:发射极与基极之间。
- 问:为什么不选集电极作为输入?答:集电极不表现出控制作用。
- 输出:集电极与基极之间。
- 输入:发射极与基极之间。
- 无论共用哪个极?最终目的是确保,输入信号使得UBE发生改变,产生放大作用。因此输入信号要么加在B极,要么加在E极。
- 基本构建思路:
- 输入信号通(加电源)。
- 输入加电阻保护。
- 加入输入信号。
- 输出信号随输入变化。
- 反偏(电位高,加电源)。
- 加电阻输入电压。
1.4 场效应管
1.4.0 回顾晶体三极管
- 晶体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型元器件(流控流型)。
- 要控制三极管,需要提供电压与电流。
- 有电压电流,就有功率有功耗。
- 晶体三极管,功耗相对较大,不利于集成。
- 场效应管靠电场效应控制,为电压控制型元器件(压控流型),输入电阻非常高,几乎无电流,消耗功率非常小,
- 晶体三极管,双极型,多子与少子都导电,受温度影响大。
- 场效应管,只有多子参与导电,受温度影响小。
1.4.1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
- 场效应管(FET),也叫场效晶体管。
-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,MOS管。
- MOS管:MOS – FET(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)。
- 结型场效应管:JFET
- N沟道增强型MOS管。
- 结构:
- g:栅极(绝缘)—— 基极。
- 二氧化硅层,非常薄。
- s:源极 —— 发射极。
- d:漏极 —— 集电极。
- 衬底B。
- 符号:如图。
1.4.2 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工作原理
-
栅极不给电压 / 电源,直接把源极和漏极接起来,无论电源怎么接,都不会导通,因为有两个反向的PN结。
-
实际中,衬底与源极是相连的,相当于短接,因此源极处的PN结不存在,只有一个PN结。
-
给栅极加电压,吸引自由电子,排斥空穴,源极漏极之间形成反型层,电流可以导通。
-
再给源极漏极之间加电源,有电流。
-
如果电流从源极走向漏极,是可以的,但是无法用栅极控制,因为漏极PN结是导通状态,没有意义。
-
因此,电流需从漏极走向源极。
-
在源极与漏极之间,没有电压的时候,也就是只有栅极有电压的时候,绝缘板子与衬底N沟道之间的电势差,是均匀的。垂直向下的电场,也是均匀的,所以N沟道是均匀的。如图所示。
-
在源极与漏极之间,加上电压的时候,绝缘板子与衬底N沟道之间的电势差,变得不均匀。
-
此处一直没有理解的大坑,是被示意图坑了!栅极的电压,加在绝缘板子上,源极与漏极处,没有绝缘板子,之间加到N区,是嵌在衬底上的!如图所示。
-
因此,绝缘板子的电位不变(VGS不变)。源极N区接负极,电位减小了 / 不变,与绝缘板子的电势差变大了 / 不变。漏极N区接正极,电位增大了,与绝缘板子的电势差变小了。
-
所以,N沟道的电势差不均匀了,从源极到漏极越来越小。漏极与源极的电压越大,漏极N区处,与绝缘板子的电势差越小 / 不变。UDS越大,UDG越小。
-
也就是说,源极N区处的,垂直向下的电场,在增大 / 不变;漏极N区处的,垂直向下的电场,在减小。
-
场强越小,沟道越窄。所以,N沟道变形了,左宽右窄。
-
N沟道绝缘栅型,为对称设计,与衬底接到一起的那一极,为源极。衬底没接,D与S可以互换。
-
DS短接,无电压。源极与衬底接到一起。
-
UDS = 0。UGS加电压。
-
UGS逐渐增大,GS之间电压,等同于GB之间电压,电场向下,排斥空穴。
-
形成PN结、耗尽层,耗尽层中无载流子。
-
继续加大电压,衬底的少子(自由电子)被吸到两个N之间,形成沟道。
-
DS之间开始导电,此时的UGS电压,为开启电压(UGSTH)。
-
箭头为衬底与沟道之间的PN结方向。
- 箭头向里,N沟道。
- 箭头向外,P沟道。
-
UGS不变,沟道宽度不变。沟道宽度不变,DS之间电阻不变。—— 电压控制型的可变电阻。
-
UGS > UGSTH,并保持不变,UDS不等于0。
-
继续不断提升UDS,D处电位不断升高。
-
UGD = UGS - UDS。
-
UDS不断升高,UGD不断降低,UDS不变,因此沟道变形,越靠近D越窄。
-
G与D的电位差,小于开启电压(UGSTH)时,D处类似于重新闭合。
-
预夹断,没有真正闭合断开。UGS - UDS = UGSTH。
-
电压继续增大,电流几乎不变(恒流区),夹缝区域增大。
-
增大的电压与增大的电阻抵消,ID电流几乎不变。
-
恒流区,ID电流,只受UGS控制。
-
放大:
- 产生沟道(UGS大于开启电压)。
- 大UDS使进入恒流区。
- UDS控制ID电流。
-
三个区域:
- 截止区(UGS小于开启电压)。
- 可变电阻区:
- UGS影响DS之间电阻大小。
- ID电流等于UDS比DS之间电阻。
- 恒流区。
1.4.3 N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
- 绝缘层自带正电荷,正电荷多到N沟道天生产生。
- 加正向电压沟道变大,加反向电压沟道变小,加到一定程度(UDSoff),沟道消失,夹断电压。
- 其他与N沟道增强型相同。
1.4.4 结型场效应管
- 自带N沟道,栅极控制两边的P。
- GS加反向电压(负电压),使两边PN结反偏,沟道变窄,最终夹断。
- DS加电压在沟道上,从上到下场强逐渐减小,P处的UGS不变,那么PN结两边的反向电压,从上到下逐渐减弱,越弱PN结越薄。
- 最终出现恒流区,ID电流只与UDS相关。
- UGS一定不能大于0,否则PN结导通。
1.4.5 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
-
转移特性曲线(无输入电流)
-
增强型:
-
耗尽型:
-
结型:
-
-
输出特性曲线
-
增强型:如上图
-
结型:
-
- 增强型(全正)需要开启,耗尽型(有正有负)和结型(全负)自带沟道不需要开启
1.4.7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
-
直流参数:
- UGSth——增强型
- UGSoff——耗尽型或结型
- IDSS——耗尽型或结型
- RGSDC
-
交流参数:
-
跨导:
- 转移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。
- 小交流信号在静态某一点震荡。
-
极间电容:
- 每个极之间都有电容。
- 疲乏级。
- 高频会出问题(极间电容导通)。
-
-
极限参数